close
暗冠藍鴉的大支羽毛~是樂樂在林中撿拾到的!

暗冠藍鴉是不列顛哥倫比亞的省鳥。原生於北美的「暗冠藍鴉」,
在我們的三天兩夜的露營旅程中,數度與我們邂逅,
在我們露營的「Hendy Wood」加州紅木州立公園裡,
讓我認識了這長相可愛又滑稽的鳥兒!
回來查過才曉得牠是烏鴉的一種,難怪聲音呱噪無比!
我們分別在兩天撿拾到二片大、小不同的藍色羽毛,
這一片是小的羽毛,好漂亮,亮藍色的小片,
比我的小指還短一截,我放在一顆小蘋果旁比較大小,
在黃昏營火的煙霧濛濛下所拍的模糊相片!
單獨的一片亮藍的小羽毛,
是這吵了我兩個清晨睡夢的可愛
小藍烏鴉送我的小小禮物!
第一天紮完營帳己是黃昏時分,在旁邊的空地上突然飛來的不速之客,
除了我與外子孤陋寡聞外,連不到五歲的小外孫都立即叫出Blue jay的名稱,
亦即「暗冠藍鴉」,一共有三隻飛降地面,根本無懼一旁的人類,
牠們亦步亦趨跟隨二隻小小松鼠,一面呱噪叫著,
一面互相搶掠掉落地面的橡樹果實!
暗冠藍鴉(學名:Cyanocitta stelleri),
又名斯特勒藍鴉(Steller's Jay),
原生於北美洲西部和中美洲,共有6個亞種,
是分布於北美洲其餘地區的冠藍鴉的近緣種,
外形的不同之處在於暗冠藍鴉的頭頸部為黑色。
它們是落基山脈西部唯一一種北美洲松鴉,
在所有的北美洲松鴉中,只有它們和冠藍鴉有頂冠。
它們生性大膽、好奇、聰明、頑皮、吵鬧,
大部分時間都在森林上層活動,
有時到地面上是為了勘察來訪者以及覓食。
暗冠藍鴉的學名是以德國自然學家格奧爾格·威廉·斯特勒(Georg Wilhelm Steller)命名的,
他於1741年在阿拉斯加海岸的探險途中發現了此物種•
暗冠藍鴉在其分布區內表現出很大的區域性差異。
北方的暗冠藍鴉頭部為黑褐色,
而南方的暗冠藍鴉頭部顏色趨向深藍色。
在墨西哥南部,1/9的暗冠藍鴉頂冠為黑色,
而其餘的冠藍鴉頂冠為藍色。
暗冠藍鴉與冠藍鴉相比喙更纖細,腿更修長,頂冠更明顯。
它們的喙纖直,強壯並微微鉤曲。
前額為黑褐色,上有深藍色條紋。肩部和胸部為銀灰色,
初級飛羽和尾羽為深藍色,並有黑色條紋,腹部為深藍色,
而不像其他北美洲松鴉有白色的腹部。
它們在地面和樹枝上會用兩條有力的長腿跳來跳去,
並會時常停駐,突然翹起它們的腦袋觀察周圍的環境。
它們的空間記憶能力極強,能清楚地記住自己的貯食地點,
有時還會偷襲加州星鴉(Nucifraga columbian和其他北美洲松鴉的貯食所。
歷史上記載的最長壽的暗冠藍鴉是16歲1個月大
它們非常社會化,常常集體行動,
時常互相追逐嬉戲,或是與其他鳥類集群行動。
作為山林中最善於鳴叫的鳥類之一,它們對周圍發生的事件非常敏感,
常常組織擬攻行為驅走掠食者和危險的入侵者。
冠藍鴉和其他鴉科鳥類一樣擁有變化多端的鳴叫聲。
它們的普通鳴叫聲為連續的「SHACK-Sheck-sheck-sheck-sheck-sheck」,
另外類似老式水泵的聲音「skreeka!skreeka!」
也很常見,此外它們還會發出柔軟的、喘著粗氣的「呼嘟呼嘟」的哨音,
而報警鳴叫聲是粗糙刺耳的「哇」聲。
它們在接近採食區時會模仿紅尾鵟和赤肩鵟(Buteo lineatus)的鳴叫聲,
這樣其他鳥類聽到這種叫聲就會因驚嚇而飛走,
這時暗冠藍鴉就可以在採食區獨享美餐了。
它們的一些叫聲因性別而異,雌鳥常發出咯咯聲,
而雄鳥常發出高音的「咯喱」聲。
它們的模仿能力很出色,不僅能模仿野鳥的鳴叫,
還能模仿松鼠、貓、狗、雞的叫聲,以及一些機械聲音。
它們是雜食動物,2/3為植物性食物,1/3為動物性食物。
食物的來源非常廣泛,包括多種堅果、種子、漿果和其他果實,
多種無脊椎動物、蛋、小型齧齒動物和雛鳥,
甚至腐肉也被它們食用。
它們是常見的巢穴掠食者,會偷食多種鳥類的蛋和雛鳥。
有時它們也捕食一些爬行動物,包括蛇和蜥蜴。
橡子和松子在繁殖期外是它們的主要食物,
鳥類餵食器中的花生、葵花籽和牛脂也是它們常見的食物。
它們每次會將數個橡子或是扁葉松子叼在嘴裡和喉中,
然後一個個地埋在地下或是藏進樹洞里,
這是為冬季貯存食物以備以後食用。
它們也會食用人類留下的食物。
全站熱搜